YEXP

YEXP

社论:金庸斯人已逝,侠义与家国情怀长在

来源:互联网

10月30日,新派武侠小说名家金庸(原名查良镛)病逝于香港,享年94岁。因金庸先生之巨大影响,逝世消息一出,华人世界随即掀起悼念潮。

有人说金庸逝世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其实无所谓结束,因为那些给予过我们精神力量的作品,仍将长留世间。“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伟大人物的精神,并不以他的肉体生命为限。

金庸之所以成为一代大家,主要在于其作品传承了中国人以家国情怀为底色的侠义精神。金庸通过塑造众多经典人物,浓缩了典型中国人的情怀与精神,带给整个华人世界深根于传统的善恶观和情感慰藉。当下,有不少95后、00后疑惑:在没有网络游戏的时代,前辈们如何度过少年时代?事实上,每代人都有青春寄托之处,如高晓松所言:“如果没有金庸,我们的少年时代该会是多么仓皇!”

侠义,一直为中国人所推崇。从司马迁写《史记》为游侠立传,肯定了布衣之侠、乡曲之侠、闾巷之侠“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不矜能伐德”的品格;到唐传奇《虬髯客传》,颂扬一位带着一股粗犷气息,不拘小节,豪放潇洒,又有快意恩仇、志于功业的侠士志士;再到《三国演义》、《三侠五义》等诞生于民间评书的明清小说。侠义精神一直在中国民间传承,即便无缘读书识字的劳苦大众,也能从评书、画本、曲艺中获得。

金庸的侠义,并不是单纯的快意恩仇、惩恶扬善,而是注入了家国情怀的侠,所谓侠之大者。数千年来,不论是知识分子精英,还是社会大众,中国人身上都蕴含着家国情怀。四书之一的《大学》开篇即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则为每个中国人所熟知。所以在《天龙八部》之中,即便丐帮帮众,也一直自发保卫宋人疆土免为外敌所侵。

金庸作品以中国历史为脉络,从宋辽之争写到康熙平定三藩,往往写宋辽、宋元、元末、明清鼎革之际的乱世,塑造的经典人物无一不处在大历史背景之下,典型如郭靖数十年如一日坚守襄阳,为儿取名“破虏”,最后随襄阳城破而殒身。侠之大者亦无华夷之别,《天龙八部》主角乔峰是生长于南朝的契丹人,最后为宋辽和平而献身;《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远赴大漠说服成吉思汗不以杀伐取天下。

中国人精神世界同样在作品中得以诠释。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儒家修身治国的入世精神,深刻影响着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人;道家中国土生土长,老庄的逍遥世外,也是诸多中国人的心灵寄托;至于佛教,汉朝传入之后逐渐融入中华文化。传统中国人认知与价值判断,似乎难以超过此三者,而儒释道三家融合,正是金庸作品见长之处。

最近一个多世纪,中国开启了融入世界之旅,金庸作品问世之后,不仅风靡于两岸三地,在海外华人世界也颇为流行。这正得益于烙在中国人身上数千年文化与精神的印记,特别是家国情怀与侠义精神,在金庸作品中的充分体现。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我们日益重视对文化的传承,也越来越多的人以身为中国人自豪。

江山故宅空文藻,不可否认每一代人都有各自青春的寄托,金庸作品虽然还在,挑灯夜读的少年已寥寥无几,正如“开篇不谈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的时代也已离我们远去。不过,国人汲取知识形式的变化,并不会改变精神的传承,即便世界风云变幻,侠义精神与家国情怀都将在中国人之间代代相传。

社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