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初恋的感觉,我们所有人全身心地与青春谈了一场恋爱。”尽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下称《致青春》)上映9天票房已破4亿,但影片最大投资方、华视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裁王琛并没有休息的意思。
“我们的预期是5亿。”尽管现在看来,王琛的预期有些保守,但她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无论最终票房怎样,我们自己是不会有所谓的庆功会的。”
作为《致青春》的投资方以及发行方,光线传媒(300251.SZ)总裁王长田则预测票房为6~8个亿,其原因有二:一是该片没有《泰囧》那么长的档期;二是影片非全民性的受众性质,主要还是“70后”、“80后”、“90后”以及对青春有追忆的群体。
有报道认为,如果算上被偷的票房,《致青春》的真正票房可能会在10亿左右。据本报记者了解,影片并未在舆论引导上下太多功夫。如今的票房盛况,基本得益于前期的好口碑,以及核心受众巨大的“青春需求”。
酝酿
如果不是出现在出品人的第一位置,华视影视最大投资方的身份或许并不被人重视。
“我们是2005年才成立的公司,算是一群所谓圈外年轻人电影梦想的一个开始。”金融出身的王琛告诉本报记者。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注册资金为5000万元,母公司海隆石油实业集团系一家在石油、钢铁等领域有着十几年工业制造及产业投资经验的多元化投资集团。
也缘于有着工业制造的理性管理经验,华视影视虽然是在文化产业体制改革最关键的时期进入影视产业的,但其并没有急于进入电影产业。
“我们也是在做各方面的准备,毕竟这个行业的风险很大。”王琛说。
恰恰是从2005年开始,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也开始加速,票房收入每年以30%~35%的速度发展,尤其是2009年,华谊兄弟(300027.SZ)上市带动至少200亿资金进入影视产业。
“我们从2009年开始关注电影产业,就如石油产业一样,我们也是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所谓调研就是好本子,寻找的范围不仅是传统销量不错的书,还有网络小说。”王琛告诉本报记者。
2010年,华视影视买下了热销的“暖伤青春”类型小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影视改编权。
“其实,我们从一开始就希望是赵薇来拍,因为小说的主人公的整体形象,我们联想到的第一人就是小燕子。正好,赵薇研究生毕业也需要拍摄毕业作品,我们在2011年就从各种渠道联系赵薇,包括找中影集团的人。”王琛表示。
可以想象的是,一位口碑还不错的演员,其导演系研究生的毕业作品必然获得高度关注,这种热度,也很可能是未来票房的一个重要保证。这样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使得送到赵薇手里的剧本并不少。
2011年,发起方在送给赵薇的项目说明中,全方位提及小说的受众情况、青春电影的市场分析,以及影片的特点。而当年,台湾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在品质与票房上获得双丰收,也足以证明国内市场对青春片的急需。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内容要好。”在等待了几个月且赵薇同意后,王琛才放下心来。
冲刺
但王琛仅仅是喘了一口气而已。
本报记者了解到,《致青春》总投资与宣发成本在6000万元左右,华视影视的投资超过了60%的比例,这也意味着拥有掌控权的“80后”王琛压力不会小,毕竟一部影片要成功,光靠赵薇、关锦鹏、李樯的“铁三角”是不够的,还需要发行、营销。
事实上,在主创班子组建后,许多投资者、影视公司、发行公司也开始联系华视影视,但王琛并没有急于做决定。在赵薇拍摄的一年多里,前期的宣传基本由联合出品方北京麦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运作,该公司本身就是专注于娱乐公关和娱乐营销的综合性娱乐公司,关于《致青春》的选角、开机、拍摄等过程中的新闻,也几乎都是该公司运作。
但这些并不能保证影片就有一个好的票房。根据赵薇最终剪片结束的时间,影片上映基本定在了今年4月,如此,在上映前最关键的头三个月,还是需要专业的发行公司介入。今年1月份,光线传媒以投资者及发行者的双重身份成为了“重要角色”。
“这部影片我看了有五遍,每次都很感动,但我对这部影片的定位是商业片,尽管它是艺术的情怀与风格,但并不是文艺片。从一开始,我们就按照一部商业片的营销开展的。”王长田告诉本报记者。
而档期最终选择在4月26日,也是基于五一小长假紧接着一个周末的好档期。
时间确定后,从售票点映到明星走场,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线上到线下,影片口碑一直不错。
当然,也有许多影评认为《致青春》“太装”、“失真严重”……但如此两极分化的评论,也从侧面佐证了影片受到的巨大关注。
这与全社会巨大的“青春需求”密切相关。有分析认为,《致青春》的定位还是比较清晰的,就是“70后”、“80后”乃至“90后”的受众,这些人基本上是现在最主要的观影人群,他们现在或即将是社会的中坚力量,生活的压力令怀旧的欲望更加强烈,而影片中熟悉的场景和念头,容易引发共鸣。毕竟,谁没有过青春呢。
目前看来,影片甚至引发了人们贴青春老照片的活动,虽然最初是有组织的,但到后来基本是自发的,形成了一种青春回忆潮流。
票房
王长田对《致青春》总票房的预测为6亿~8亿元。
按照制片与院线的分配比例,投资方是按43%的比例分成的。若按照8亿总票房的60%计算的话,最大投资方华视影视收益至少在2亿左右,光线传媒落在账面上的收益全加起来可能在几千万元。
这样的结果,对于第一次投资电影的华视影视来说,算是莫大的惊喜。但王琛表示,作为一家综合性的投资公司,今年之内,至少还会投资拍摄一部电影,“我希望我们会成为圈里人”。
成为圈内人士,自然意味着要向圈内大佬看齐,“组合拳”出击方能使得利益最大化。不过,中国电影公司的利益最大化显得有点尴尬。
2012年,华谊兄弟主要影片有《逆战》、《LOVE》、《画皮2》、《太极1从零开始》、《太极2英雄崛起》、《一九四二》、《十二生肖》7部。年报数据显示,7部电影单片票房全部过亿,在大陆地区获得约21亿元票房,但公司2012年度净利润仅为24246.19万元,这里包括影视、艺人经纪等收益。
同样,光线传媒2012年年报显示,2012年1~9月,公司栏目制作与广告、影视剧、演艺活动的毛利分别占总体毛利的66%、24%、10%,也就是说,影视剧业务利润率并不高。虽然公司四季度的净利润为1.74亿元,超过前三个季度总和,但这主要归功于《泰?濉返母咂狈俊?#60;/P>
而《泰?濉贰ⅰ吨虑啻骸贰ⅰ妒???ぁ返雀咂狈坑捌??仓荒苷嫉缴嫌秤捌?牧匠伞?#60;/P>
公开数据显示,2012年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了170.73亿元,同比增长30.18%,其中国产片票房为82.73亿元,占全国票房总额的48.46%。
国产票房中,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博纳影业、中影集团等几家企业几乎占据了大半江山。华谊兄弟2012年7部影片创造了21亿票房,光线传媒13部影片创造18.9亿票房。
事实上,几大公司的“绝对票房主力”现象一直在持续,其中的变化无非体现在它们之间的名次变化上。这背后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大公司能对电影产业的风险实现绝对控制,就如好莱坞制片公司一样,投资的电影中,有赔有赚有平,类型多样,如此,整个盘子算下来,是可以保证盈利的。
“二八比例在电影行业里同样是规律,700部影片盈利的有两成就不错了。”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本报记者。
这就不难解释“偷票房”的现象。由于分成比例不同等原因,偷票房是电影业中屡见不鲜的现象,常用的一种手段是“偷梁换柱”:假如你去看A电影,电影院给你一张B电影的票,拿着B电影的票你可以去看A电影,但这样一来,票款算到了B电影头上,A票房就差了。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以前通常是小片偷大片的票房,因为小片一般给影院的分成多。但现在也无所顾忌了,大片同样也偷。”毫无疑问,这一现象折射出中国电影市场对票房的畸形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