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先民很早就发现八哥这种善良的鸟,会清晰地模仿人的简单讲话,在2000多年前的古籍中就有记载。中国八哥主要生长在云南、广西等南方省份、华中以及沿海地区,东亚也有分布;其大部分是留鸟且性格温和,与人相处自然。《清明上河图》最早以图像的艺术形式反映了中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其中就有八哥传声在杂技表演中的景象。这杂技就相当于如今的街头艺人,八哥的传声技巧则是艺人获得收入的重要保障。
目前上海的最新统计是:持证街头艺人已扩展到三百余位的规模,正在迈向城市艺人的更高舞台,被认为有助于汇聚厚积薄发的都市文化软实力。而从改革开放以来八哥声的变换,可以印证时代的进步和职业的变迁。
八哥声中一些渐行渐远的民生职业
早先的中国八哥主要生活在乡村和海拔不超过2000米的低山、森林里,且和牛、马、大象是好朋友,经常站在它们的背上;一边满足自己口福,一边清理其背上的各类吸血的昆虫,并能模仿它们欢乐或悲伤的颤音。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扩张,越来越多的八哥选择在城市绿地、居民小区和校园里生活与繁衍后代,它们逐渐开始模仿狗、猫等宠物的叫唤声,甚至汽车的喇叭声、刹车声乃至小商小贩的叫卖声。四十多年前即笔者小学时代的上海弄堂口,就有很多八哥的叫卖声。
其一,是直接为居民服务的声音模仿,伴随着实际的家庭需要满足。如带有扬州口音的“磨剪子嘞”“锵菜刀”,这时候往往大伙都拿着剪刀和菜刀到某个弄堂口,去等候磨刀师傅耐心的服务。收费低廉,笔者记得磨一把杭州老家的张小泉剪刀是收费一角钱,而剪刀本身价格是二元,属于当时较贵的日用品。那时虽然是计划经济的体制,但中华老字号如张小泉(成名于明朝晚期)就以质量过硬和口碑久远而售价可明显高于其他品牌的同类产品。售价高的知名产品,居民家庭自然倍加珍惜,日常维修就成了实实在在的需求。而磨刀师傅的职业身份属于个体户,改革开放之初刚刚获得正面认同。现在看来,其磨刀服务收费占据知名产品售价的比例为百分之五,这也是居民家庭可以接受的单次服务价格。
其二,就是居民几乎每天都需要的早餐传声,当时主要是上海传统的四大金刚产品。如八哥就会很兴奋地叫唤“大饼油条吃伐?”“糍饭糕!糍饭糕!”在弄堂口提供流动早餐服务的是社区范围内的饮食店服务员,他们的身份是集体所有制企业员工(相对于国营企业的全民所有制)。那时,还没有取消票证,上海有半两制粮票,随货币一起支付,可买一根油条。所以,八哥也会叫唤“粮票!粮票!”不久,早餐的生活供应有了明显好转后,八哥看到老人出现在弄堂口,就会拖长调“酒酿小圆子……”到傍晚学子回家,则会听到“爆米花!爆米花!”的亢奋声音。三十年前,票证先告别;二十年前,这些声音也告别了。如今,爆米花居然成为上海城市60后的乡愁,而早餐难也被抱怨了很久。
其三,令人记忆深刻的八哥时代留声,是人际交往的“面子”语言。尤其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青年男性都是穿皮鞋去赴约会,于是弄堂口周末的傍晚,八哥会提醒“皮鞋擦伐?”笔者记得当时在徐家汇区域(当年上海相对高档的影院集中地)的擦皮鞋价格是一角五分钱,后涨至两角。皮鞋擦好之后,八哥还会进一步地提醒“花露水!花露水!”这是什么意思呢?原来那个时候适合青年男女约会的香水,还没有开发出来;就用小瓶的六神花露水来替代,或作为男方给女神的伴手礼。街头,还有出租男士简易西装领带和夏季的确良村衫的假领子,都是为了约会中的第一印象,可以当夜,也可以第二天再归还。
类似“面子”行当如今已彻底消失,这些非必需品随着时代进步被淘汰被替代,也确实没啥可惜的。但八哥声中渐行渐远的民生职业,是值得城市挽留和政策设计探讨的。在笔者看来,这些行业体现着城市社会和生活依旧需要的基本供给。
早餐工程和“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上海世博会之后,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各类绿地竞相诞生,市民开窗见绿抬头是景,大树即八哥的家园越来越体现出城市的风景线。然而,在小区门口(因为弄堂也大面积地消失了)八哥的声音变得很单调,笔者听得最多的就是“快递来了!快递来了!”还有就是模仿焦虑的家长敦促孩子赶路补课——“迟到!要迟到了!”这两个声音的背景就是:庞大的市场元素,已成为普遍性的社会生活方式。只是快递市场是生活之必需,也是链接商品生产端和消费客户端的必然选择及互动,客观上还丰富了城乡就业岗位。而培训市场的弊端,正在被国家力量强力纠正。从经济型消费的观察角度,培训市场的烧钱就是资本绑架城市中产阶层家庭。这不仅直接制造和推波助澜公众焦虑感,也破坏了家庭消费生态循环。
和整顿培训市场相比,笔者还是更关注早餐市场和政策性支持措施。早在2014年末,笔者就应邀参加了上海市委研究室的课题研究——如何全市性地进行早餐工程的全覆盖,当时目标就是在“十三五”末期得以展开。在调研中除了场地、租金和水电煤等成本的控制,居然还发现再不推进早餐工程,上海的传统早点如大饼、油条、糍饭糕、豆浆(即四大金刚),会出现技术上的失传。因此,在对策中就有徐汇区(代表市区)和金山区(代表郊区)的职业学校在保留西点专业的同时,要针对上海传统早点进行专业化的招生和职业培训,后来更是拓展到小笼、生煎和烧卖等。
可喜的是,上海市政府终于推出了民心早餐工程,颁布了《推进早餐工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其目标是涵盖每一个居民居住小区,上海各区分管商业的副区长是实际负责人,早餐工程的推出,也得到了各个街道办事处和镇政府的鼎力呼应,相关企业则是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经笔者观察,机制设计也比较合理,并运用了大数据和人口普查的基本成果。如各个居民住宅小区的主要出口,会出现一辆流动早餐车,早餐车不直接制作,而是由企业统一配送各类传统的中式早点并彰显食品安全证和统一的产品价格。一辆早餐车往往提供两个就业岗位(已统一培训),大约能节省上班族半小时的早晨黄金时间。价格也很亲民,属于丰俭随意;3元、5元和8元人民币不等,即可满足一位食客的早餐需求。而笔者在观摩中,又听到了小区门口大树上八哥们的叫唤——“茶叶蛋,茶叶蛋!”“菜包,八毛!菜包,八毛!”居民们都希望这样的安排能够长久下去。
早餐工程,可以被视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建设中具有象征意义的抓手。它的经济逻辑就在于:以大数据、食品安全为依托,以食品工业化流水线的效能最大限度地控制成本;把具有亲和力的价格贡献给为城市建设奔跑的工薪阶层,最大限度地解放他们原本在家庭厨房里的早餐制作时间,同时给莘莘学子以便利和营养。
早餐工程之外那些居民依旧需要的老物件修补等服务,在当下的政府公共服务语境里被称之为“小修小补”,同时还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一刻钟(十五分钟)便民生活圈”。这不仅在上海,在全国各省份的所有城市都存在着需求。所以,商务部等十二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的意见》。该意见明确提出:要在居民步行十五分钟左右的范围内,建设可以满足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的多业态集聚的社区新商圈。而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里,除了买小菜、吃早饭,还有就是当年八哥声中的修修补补民生需求。
借着上海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的东风,笔者再次考察了已经跟踪观察了十年的曹家渡社区。这个社区坐落在老静安区的行政范围内,如今其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倾心打造的社区生活服务中心,常设八个便民服务摊位。无论天气情况如何,每天上午八点半到下午五点半以“枢纽+实体”的模式服务居民,集中了多位能工巧匠,而且技能上已出现新时代的进步。如锁匠早已不是当年八哥声中的“配钥匙”那样简单,而出现了密码锁、电子锁和成系列的新配件。高档的皮鞋、运动鞋和凉鞋修补,还是一如既往地麻利;只是笔者感慨凉鞋都品牌化了。服务中心的具体项目琳琅满目,如电脑配件、家电维修、洗衣熨烫、服装加工、花卉养护等,甚至是给羊毛衫换领子、修雨伞和换锅盖等。如此,这个寸土寸金的成熟社区终于重现人间烟火气,这也是城市软实力赋能人民生活幸福的最好注解。
(作者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