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小璠 莫依依 许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稳定局」
当地时间5月1日凌晨3点左右,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并指定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作为第一共和银行的接管人,同时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宣布接受摩根大通对第一共和银行的要约收购。第一共和银行是本轮美国银行业危机中第四家倒下的银行(前三家为银门银行、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同时也是美国历史上规模第二大的破产银行。
第一共和银行的基本情况和出险过程
第一共和银行的基本情况
第一共和银行成立于1985年,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美国8个州拥有84个分支机构,雇员超过7200人,目标客户主要是高收入人群,为其提供私人银行业务、商业银行业务和私人财富管理服务。截至2023年第一季度末,第一共和银行总资产2329亿美元,总负债2150亿美元,是美国第14大银行。
出险原因初步分析
第一共和银行客户以高收入群体为主,未受保存款占比大,挤兑风险高。第一共和银行主要服务对象是高收入人群,大量存款超过存款保险25万美元赔付上限。2022年末,第一共和银行1764亿元存款中,有67%的存款不受存款保险保护(未受保存款)。一旦出现风险事件,这些未受保存款会加速外流。3月初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出险以来,第一共和银行因其未受保存款占比高等原因已引发市场关注。4月24日公布的财报显示,2023年第一季度第一共和银行存款大量流失,第一季度末存款余额较上季度末下降近720亿美元,降幅40.8%,远超市场预期。若剔除11家大型银行提供的300亿美元存款,第一季度存款流失1020亿美元,已出现事实上的挤兑。
与此同时,第一共和银行资产端积累了大量固定利率的低息贷款,在加息周期下公允价值大幅缩水,脆弱性上升。第一共和银行为服务高收入人群,长期以来发放了大量固定利率的住房按揭贷款。根据第一共和银行第一季度财报,2023年第一季度其总资产中近一半为个人住房按揭贷款(约1036亿美元)。这些贷款期限较长,平均年化利率仅为3.18%,而根据美国按揭贷款银行家协会的数据,当前美国30年期固定利率按揭贷款的合约利率已达6.6%。据第一共和银行2023年初披露的数据,其住房按揭贷款的公允价值相较账面价值已下降约190亿美元,银行整体脆弱性进一步上升。
第一共和银行股价自3月初以来大幅下跌,陷入“股价下跌-负面新闻-储户挤兑”的负反馈循环。3月初美国区域性银行危机爆发以来,第一共和银行股价大幅下跌,3月8日至24日期间,其股价自115美元/股跌至12.36美元/股,引发投资者高度关注。4月24日第一季度财报披露后,市场普遍预期第一共和银行存款大幅流失后将被接管,投资者信心进一步受挫。4月25日至28日四个交易日,第一共和银行股价暴跌72%。截至4月28日美股收盘,第一共和银行总市值跌至5.9亿美元,较2023年2月初的248亿美元市值,下跌98%。股价暴跌引发大量媒体报道,又加剧储户挤兑。4月24日财报披露前,第一共和银行存款约为1027亿美元,但到4月28日,存款就降到926亿美元,短短一周内流失了100亿美元存款,约占其存款总额的10%。
接管前已采取的风险救助措施
硅谷银行出险后,美国金融监管部门针对中小银行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3月初硅谷银行和签名银行倒闭后,为稳住市场及提振银行系统的信心,美联储宣布实施定期融资计划(BTFP),向第一共和银行等符合条件的储蓄机构提供额外流动性支持。3月12日,美联储和摩根大通宣布向第一共和银行提供700亿美元的流动性额度。3月16日,美国银行、花旗、摩根大通等11家大型银行向第一共和银行注入300亿美元存款。
与此同时,第一共和银行也采取了一系列自救措施。具体措施包括:增加受保存款,降低对短期负债的依赖;3月16日宣布暂停普通股股息发放;4月6日宣布暂停支付非累积优先股股息;宣布2023年第二季度将裁员20%-25%等。
第一共和银行被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接管,摩根大通收购其大部分资产和负债
尽管各方采取了多种风险救助措施,但这些措施未能遏制第一共和银行的股价暴跌、存款流失和市场对其风险预期的大幅上升,美国中小银行挤兑初具系统风险特征。为切断风险外溢,美国当地时间5月1日凌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宣布关闭第一共和银行,由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作为第一共和银行的接管人,同时FDIC宣布接受摩根大通对第一共和银行的要约收购。第一共和银行分支机构作为摩根大通分支机构于当地时间5月1日正常营业。
摩根大通收购第一共和银行绝大部分资产和部分负债(含全部存款)。根据摩根大通5月1日披露的信息,摩根大通以向FDIC当期支付106亿美元、5年后支付500亿美元及相应利息(体现为FDIC向摩根大通提供五年期固定利率的融资)的对价,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2075亿美元资产(包括全部1729亿美元贷款、296亿美元证券以及50亿美元其他资产),同时承接第一共和银行1219亿美元负债(包括全部924亿美元存款、281亿美元联邦住房贷款银行借款以及14亿美元其他负债)。摩根大通不承担第一共和银行任何公司债或优先股的偿付义务。
FDIC预估存款保险基金将为此次处置支付约130亿美元。根据FDIC与摩根大通达成的协议,FDIC为摩根大通收购资产包中的绝大部分贷款提供损失分担机制:FDIC承担单户住宅抵押贷款7年内损失的80%,承担商业贷款5年内损失的80%。FDIC在公告中表示,在这一机制下,贷款资产将交由私人部门处置,可实现回收价值最大化。据FDIC初步测算,对第一共和银行的处置将导致存款保险基金损失约130亿美元。
思考和启示
一是避免宏观政策急剧调整对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宏观政策收缩时期,许多市场主体都会受到负面冲击,金融机构也不例外。相比于大型银行,中小银行对宏观经济波动的敏感性更高、脆弱性更强,在宏观政策收缩时期受到的冲击更大,这是正常现象。但美联储短时间内大幅抬升政策利率,12个月内加息475个基点,导致美国中小银行在短期内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部分中小银行在此过程中出现存款大量流失等险情。宏观政策调整的节奏和相关影响值得反思。
二是单家银行出险需金融监管部门快速处置。自第一共和银行4月24日披露财报引发市场担忧至5月1日被FDIC接管并被迅速出售给摩根大通,美国金融监管部门在7天之内就完成了对第一共和银行的快速处置。这一系列举措有效控制了单家倒闭银行的风险外溢,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紧张情绪,投资者反应积极正面。5月1日美股开盘后全天走势平稳,三大股指盘中均上涨,收盘时微跌,道琼斯指数收跌0.14%,标普500指数收跌0.04%,纳斯达克指数收跌0.11%。摩根大通收涨2.13%。
三是快速处置的基础是底层数据要及时准确。美国金融监管部门能够在短时间内判定第一共和银行需要被接管、组织摩根大通等金融机构参与竞标,竞标机构能够在几天之内就完成对第一共和银行的资产负债分析并提交报价,都是基于第一共和银行相对准确和及时的报表数据。第一共和银行第一季度末披露的不良贷款率为0.06%,最终FDIC同意摩根大通以账面价值87%的价格收购了第一共和银行的全部贷款,反映出各方对于报表的准确性有一定共识。正是基于这种共识,各方才能在第一共和银行被关闭的当日就收购方案达成一致。
四是处置应基于市场化原则,快速、干净(immediately and cleanly),保护好各方合法权益。此次处置中,FDIC首先接管第一共和银行,再组织对第一共和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出售,第一共和银行原股东权益全部清零,最终摩根大通通过竞标购得干净的资产负债包。在此过程中,第一共和银行涉众存款得到了相对安全的保障。同时,收购方免于陷入后续与出险机构相关的各类复杂诉讼,也不会因承接底数不清的资产和负债而影响自身稳健经营,不致产生小型高风险机构拖累大型机构的“因小失大”情形。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中国金融杂志。文章内容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请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