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21个热词前瞻2021(一)

来源:互联网

编者按:

2020年即将过去,这个伴随新冠疫情的变局之年,改变了个人和家庭生活,也让世界格局充满波折和诸多不确定。当我们想急迫地翻过这一页,也很想知道,即将跨入的2021年,会是什么样子?

对中国而言,这将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十四五”规划开局,民法典实施……

此外,我们也很想知道,新冠疫情会得到全面控制吗?全球经济会迎来反弹和复苏吗?逆全球化浪潮会得到遏制吗?哪些市场和产品值得出手?……面对崭新和未知的新年,第一财经筛选出21个热词,前瞻2021。

建党百年

李攻/文

2021年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间节点,中国共产党将迎来百年华诞,同时也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这意味着,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将在更高平台上争取更伟大的成就。

党过去百年历史的艰辛、奋斗和成就,已经不用多说。仅就2020年来说,面对新冠疫情的冲击、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面对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我们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果,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新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心力、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我们有着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第一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已经胜利实现,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取得了决定性成就。这在百年之前,是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接下来,我们迎来的是在更高的平台上争取更伟大成就的历史时期。这就是第二个一百年。

目标是什么?就是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在为第二个一百年奋进的进程中,“十四五” 规划居于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下称《建议》)。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纲领性文件,是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

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两点十分重要,一是坚持改革,二是坚持创新。对此,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公报对此进行了全面阐述,也充分体现在了上述《建议》中。

总之,“十四五”时期我国将进入新发展阶段,是实现新的更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新发展阶段就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阶段,这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的坚强领导。

十四五开局

胥会云/文

“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趁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因此,“十四五”开局意味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开启。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关键着力点是——构建新发展格局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

2021年,做好经济工作意义重大。因为到2035年,我国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其中一个远景目标,就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2020年,预计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一百万亿元,但从人均GDP来看,2019年我国刚刚突破了1万美元大关。这一水平,只相当于全球平均水平的89.73%、美国的15.72%、欧元区的26.36%、日本的25.5%。

随着GDP、投资、外贸、消费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相继转正,2020年我国虽然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但目前经济仍处于恢复中,远未达到正常水平。

疫情的影响还在继续,随着国际环境的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也在增加。

2020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做好明年经济工作,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强化科技战略支撑,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确保“十四五”开好局,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一方面,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为“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2021年明确有八大重点任务: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全面推进改革开放;解决好种子和耕地问题;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解决好大城市住房突出问题;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十四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必须要围绕构建新发展格局来展开。但当前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不少,比如,我国国内统一大市场还不完善,供给体系与国内需求不够匹配,金融、房地产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均衡,全社会交易成本和要素成本偏高,创新能力不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等等,需要进一步的改革开放,在关键点上发力。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开好局。

需求侧管理

祝嫣然/文

2020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

自2015年以来,面对产能过剩、高端优质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现实问题,我国开展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经过不懈努力,多个指标均超预期完成,“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明显,工业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产业体系的发展韧性得到强化。这也是在遭受新冠疫情冲击之后复工复产能够得以顺利推进,国民经济运行能够快速回归正轨的原因之一。

然而从另一个层面看,我国需求侧尚且存在一定的结构性问题,近些年地产、基建等领域的投资需求持续强势,但居民消费需求却相对偏弱,特别是经历了疫情冲击之后,我国需求侧的结构性问题被进一步放大,需求端的整体回暖进程要明显慢于生产端,而且居民消费需求的复苏进度也要明显滞后于房地产投资和基建投资需求。

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扩大内需、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这也客观上要求除了供给侧,需求侧的变革同样重要。

如何进行需求侧管理。第一,要降低经济对房地产的依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度强调房住不炒。从下半年以来,针对房企、部分城市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在收紧。

第二,提高终端消费对需求侧的支撑。一方面要提高收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扩大消费最根本的是促进就业,完善社保,优化收入分配结构,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其实也是注重社会公平、推进共同富裕的一个体现。另一方面是减少居民部门其他方面的支出,例如合理增加公共消费,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效率,重视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加快完善长租房政策,目的其实就是减少居民在教育、医疗、住房等领域自己支出的部分,留出更多的资源用于其他消费。

和供给侧改革不同,需求侧管理是一个更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很难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样设定具体的年限,而是一个相对渐变而中长期的过程。既需要政策顶层设计的一以贯之,也需要因时而变因势利导。

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金叶子/文

2021年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特殊重要性的一年,科技创新也被列为八大重点任务之首。

近日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首次出现在第一顺位。此前,“十四五”规划建议中也把科技创新摆在各项任务的首位。

当前,我国已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今年发布的《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GII)》中,我国的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2015年的29位,上升到2020年的第14位,是前30位中唯一一个中等收入经济体,而且是连续多年进步最快的经济体。“十三五”期间,从“嫦娥”再到“蛟龙”,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瞩目成就。

然而,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应对国际经济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还是催生新发展动能,都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过去的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全球经济社会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增加,也让我们看到在关键领域,尤其是面临国家产业安全、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领域,我们的科技力量还不够聚焦,难以满足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的需求。

面对日趋激烈的全球科技竞争,会议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坚持战略性需求导向,确定科技创新方向和重点,着力解决制约国家发展和安全的重大难题。

国家、高校、企业的各自在科技创新中的定位也有了进一步的明确,国家是“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院所高校是“国家队”,企业则在科技创新中扮演“主体作用”。

另外,在八大重点任务中,紧接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就是“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

当前,我国很多产业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卡脖子”技术问题,我们的科技力量,比如基础研究能力还相对不足,并未出现引领世界技术潮流的新发现、新技术、新内容,这就制约了产业结构的升级跟经济高质量发展。

作为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因素,基础研究被提至前所未有的高度:“抓紧制定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行动方案”、“重点布局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

虽然基础研究有着不可预知性和昂贵性,存在“前期投入大,后期产出少,甚至短期无产出”的情况,但是如果不去投入、去尝试,肯定不会有成果的。将基础研究放置在当前高度,也能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把分散在各部门的基础研究力量协同起来,把国家、地方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衔接起来,形成合力,对基础研究发展进行整体性和系统性布局。

民法典实施

李攻/文

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下称“民法典”)2021年1月1日才正式施行,但现在其已经深刻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

太阳能热水器因为器内压力的因素经常会产生滴水的现象,这在非冬季节,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在冬季,滴水会形成冰溜子,冰溜子砸落下来,就可能会对经过的人形成人身伤害。这就类似民法典中所说的高空抛物。

在笔者所在的小区,入冬以来,物业管理公司一直在加强巡查,遇到有滴水的单元,甚至挨家挨户去巡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根据民法典第1254条,物业服务企业等建筑物管理人应当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防止前款规定情形(高空抛物)的发生;未采取必要的安全保障措施的,应当依法承担未履行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责任。这条规定就充分调动了物业公司的责任意识和“积极性”。

另外,民法典将人格权单独列编,其中加强了对个人信息的保护力度。近来,关于“刷脸”的话题广为媒体关注,普遍认为对此应该加强规范。这不但会提升公众的人格权意识,也会给侵犯人格权的机构和组织提供警醒。

上面举的两个方面的例子,仅仅是民法典这个庞大体系中的极小部分,因为民法典共7编、1260条,是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是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在法律体系中居于基础性地位,也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

要看到,民法典不仅调整私权主体,也调整公权主体,是老百姓权益的保障法,也是公权力行使的规制法。公权力该行使的,绝对不能缺位,公权力不该行使的,绝对不能越位。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民法典实施水平和效果,是衡量各级党政机关履行为人民服务宗旨的重要尺度。国家机关履行职责、行使职权必须清楚自身行为和活动的范围与界限。各级党和国家机关开展工作要考虑民法典规定,不能侵犯人民群众享有的合法民事权利,包括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有关政府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能、行使职权,保护民事权利不受侵犯、促进民事关系和谐有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总书记强调的民法典是一部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基础性法律的要义所在。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