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在新疆边游荡边写作的汉族女孩李娟,告诉我们如何不狭隘

来源:互联网

李娟从小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小学时就渴望长大能当作家。对于有今天的命运她从来都没感到过奇怪。 图片均来自李娟新浪博客“阿勒泰的李娟”

很少能够听到作家李娟对自己作品的阐释与评价,一位读者这样评论:“她抬头就写天空,低头就写大地和河流,写完便不再多说一句。”梁文道也曾说:“朱天文又跟我说,她听了王安忆的介绍去看李娟的作品,她也觉得真的是非常的好。”作家孙甘露则说:“李娟告诉我们何谓浑然天成。”

李娟完成于2012年的《羊道:深山夏牧场》、《羊道:春牧场》以及《羊道:前山夏牧场》,是她迄今为止比较畅销的作品。这一套书讲述的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跋涉的故事。在此之前,李娟曾有过一段在阿勒泰山区跟着母亲做裁缝、卖小百货,与牧民一起转场的短暂经历。之后,她到了乌鲁木齐打工,做过一段地下服装厂的流水线工人、也干过车工,打工的经历似乎让李娟很苦恼,她将这些写入散文,是她为数不多的表达不满的文字。之后她又被朋友介绍到阿勒泰地委宣传部工作,在那里的5年,工作清闲、体面,业余时间写作。2007年,李娟离开了办公室,回到草原,一头扎进了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的生活,共同生活3个月后,她又用了3年多的时间,回忆、书写,完成了53万字的《羊道》三部曲。

《羊道》中哈萨克牧民的生活极为艰苦。李娟朴实而真切地描绘了那些困难,但她的感官却始终对美开放:自然美景、和善的人、有趣的风俗、可爱的骆驼和羊,或者是,经历苦寒之后的一杯奶茶。神秘而渺远的游牧生活在她的笔下拥有了可亲可感的质地,触手可及。在游牧民族与外界之间,李娟以自己的观察拆去了屏障。

李娟出生于新疆奎屯建设兵团,没有读完高中便开始了游荡的生活。从作品中的自我表述可以看到,她生性内向,不愿出门,周围的邻居也很少知道她在屋里写些什么,写作上的名气更多是从新疆以外向那里扩散。很多人惊异于少年时期处于闭塞环境,又没有接受完整教育的女孩竟然能够写出这样文字。

在接受第一财经邮件采访时,李娟以说:“我从小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小学时代就渴望长大能当作家。因此有今天的命运从来都没感到过奇怪。”24岁时,她出版了自己少女时期所发表散文的集子《九篇雪》。之后,散文集《我的阿勒泰》《阿勒泰的角落》《走夜路请放声歌唱》《冬牧场》以及她三年前完成的《羊道》三部曲相继出版。这些文字都是她自己的生活,草原上的所见所闻,出门打工经历的经历等,不啰嗦重复,读来饶有趣味。

此次上海书展并没有李娟的专场活动,她似乎更愿意呆在一群作家中间,尽量不发出太大声响。“我不善于和不熟悉的人交流,还是笔头子利索点儿。”当第一财经提出当面采访的邀约时,李娟给了这样的回复。所幸,李娟在上海找到了电脑,很快,邮件回复就来了。

李娟的作品《羊道》系列,讲述的是李娟与哈萨克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跋涉的故事。牧民,牧场、牲畜,李娟以家人的身份体验并书写下哈萨克牧民的生活。

对话李娟:写作对我来说是自然而然的流淌

“写作作为人生目标太危险”

第一财经:在你的第一部作品《九篇雪》中看到,当时的文字虽然没有《羊道》系列那么有节奏感,但已经形成了你个人的风格,非常干净、有趣。请问,在此之前,你为写作做了哪些准备?你觉得自己的写作能力来自哪里?

李娟:阅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从小喜欢读书,痴迷写作。如果说准备。从小学时代就开始的这十几年的文学爱好就是我最大的准备。

写作能力的来源当然是阅读和观察,可能还得有一些运气。我想这是绝大部分写作者的共同经验吧。

第一财经:在一些关于你的介绍中说,最初你是在能够搜集到的小纸片上写下文字,这是不是真的?

李娟:有些夸张了。不过最初投稿的文稿的确很随意,大多是各种各样的作业本和笔记本上撕下来的页面。因为在牧区的时候总是纸不够用,甚至很多时候一行之内硬挤了两行字。细细密密,看着特费眼神儿。为此非常感谢出版我的第一本书的出版社的文字录入员,真是难为他们。

第一财经:能说说你青少年时代的经历吗?青少年时代,哪些因素将你推向了文学写作?

李娟:这些经历以后的文字里会慢慢说到吧。在这里说的话太草率了。

之前说过,我从小喜欢阅读,热爱写作,小学时代就渴望长大能当作家。因此有今天的命运从来都没感到过奇怪。可能是因为在写作方面,自己实在太顺利了,没受过什么挫折吧。

不过,虽然自己梦想成真了,但并不鼓励年轻人走这样的道路。写作还是作为业余爱好比较好一些,作为人生目标的话就太危险了。

“私心里也觉得自己很不错呢”

第一财经:当时写出《九篇雪》,有想过要出版吗?在刘亮程先生发现你之前,还有谁在写作上给你比较大的鼓励?

李娟:《九篇雪》的文字是发表后直接结集出版的。比较幸运。从《阿勒泰角落》开始才在网上发布,从一些论坛陆续流传出去并引起广泛注意。真的比较幸运。

在此之前,我的所有语文老师对我的鼓励都对我有较大影响。我非常感谢刘老师,他的确对我的写作有很大帮助,同时,在写作最初,李敬泽先生和陈村先生,还有好友贺辛耘和周毅也给予过我莫大的帮助。

第一财经:你曾经在一本书的自序中写道:我的表达意愿依然还在。想问问,现实生活中什么触发了你的意愿?

李娟:这个很难几句话说清吧。类似于命运一般的东西。既有生活的变化,也有个人的特殊经历和特殊的情感需求。并且远不止于此。

第一财经:很多人,比如陈村,惊异于你能够写出如此漂亮的文字,还有人说你是天才(你在书中否认了这一点)。对于这些“惊讶”,你是怎么看的?也许在一般人看来,写出这样的文字的概率要远远小于生活在城市里、读过大学的人。

李娟:我不知道这种概率是怎么算出来的……可能没读过大学的人都很少想到要写作吧。而读过大学的人都特喜欢写……

我感谢大家的赞美,很多时候也会感到心虚。但更多的时候,私心里也觉得自己很不错呢。

“这个世界不能离开游牧”

第一财经:你在写作《羊道》的时候住在扎克拜妈妈家。请问你当时选择住在她家是什么机缘?住了多久?

李娟: 我早就有体验此种生活的愿望。但当时几乎没有任何准备,很突然地就下了决心并立刻实施。扎克拜妈妈是我们同村的邻居,之前有过少许接触。

我们共同生活了三个月。所以只写到深山夏牧场便戛然而止。但这段日子令我终生难忘。

第一财经:你的描述中,我感到这种游牧的生活是非常艰苦的。是什么让你下决心与她们一起居住,而不是描述另外一群人?

李娟: 的确艰苦,将来,除非生活的必须要求,我想我不敢再尝试第二遍了。当时,一是因为我的确对这样的生存景观深深震动,深感兴趣;二是在各种阅读中,我从未读到过关于这种生存景观的最直接最体贴的文字。便很有野心,想成为第一个做这件事的人。

第一财经:在《羊道》三部曲中,你的文字始终是温和友善的,尤其是当你评价别人的时候,你总带着宽容和体谅。在与当地哈萨克族人生活的过程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在他们身上,你有没有反观自我,然后获得一些启示?

李娟: 感受实在太多。特别想说的是,我们这个世界和这个地球不能离开游牧这样的行为。我们大多数人之前对游牧行为的认识都太过偏狭、自私。

我在和任何人、事的接触中都会反观自己吧。觉得自己是一个人世间的修行者。

“我从没重复过”

第一财经:在扎克拜妈妈家生活的时候,每天都那么劳累,你如何能够挤出时间来写作和记录呢?

李娟:硬挤。

第一财经:在扎克拜妈妈家,你是一个视野开阔的作家、一个在城市工作过的女性。你如何设定自己观察她们的视角?一些作家在写乡土中国的时候,不免带着“单一进化”的视角去看问题,有时候,这甚至是一种不自觉的、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但在你的文字将这种距离控制地非常好。你如何让观察角度不发生偏移?

李娟: 首先,我的视野未必开阔。只是生活经验与牧民不同罢了。

我是一个汉人,一个作者,和牧民之间的差异无法抹杀。我所能做的,就是在他们的理解程度下得到他们的认同,在共同生活中放下自己的固有认识,试着去理解自己不能认同的一些观念和传统,不轻易否定,不乱作判断。同时,也不盲目融入,不过份热情。

第一财经:直至目前为止,你的写作都是关于你自己的经历的。但生活免不了重复,能够化为文字的东西或许会慢慢减少。你会有其他的写作计划吗?比如,视野转移到新疆以外的地方,或是去尝试写小说?

李娟:别的作家生活可能在重复,可是我从没重复过……视野在不停延伸,经历将更加丰富,情感也更加饱满稳定。写作也越来越舒适自在。说实话我不能理解写作“瓶颈”是怎么回事。抱歉,我会粗暴认为那是为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局促而找的借口。

至于将来,写疆外体材也罢,写小说也罢,对我来说,都并不是什么改变。都是自然而然的流淌。

李娟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