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专访胡怡建:警惕小概率黑天鹅事件演变大概率灰犀牛事件

来源:互联网

罕见且难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已被不少人熟知,而今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后,大概率且易被忽视容易酿成大危机的“灰犀牛事件”这一概念忽然走红,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被官方认为存在灰犀牛风险隐患。

究竟什么是灰犀牛事件?灰犀牛事件与黑天鹅事件有何区别联系?如何防范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对此,第一财经记者专访了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与治理研究院院长胡怡建教授。

他认为,“灰犀牛”与“黑天鹅”犹如一对双生子,提醒人们对可能因为发生一些不寻常的事件造成大震荡的大概率风险和小概率风险都应保持足够的警惕。实际上“灰犀牛”与“黑天鹅”事件并没有明显区分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两者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因此要做好针对性防范策略,并警惕小概率“黑天鹅”事件演变成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

上图为胡怡建教授

第一财经:灰犀牛事件指的是什么?

胡怡建:灰犀牛事件这个概念其实是古根海姆学者奖获得者米歇尔·渥克(Michele Wucker)在2013年的达沃斯论坛上提出的,指的是大概率、影响巨大的事件。后来伦敦商学院知名教授迈克尔·雅可比(Michael G. Jacobides)对此进入深入研究,发表相关论文,并出版《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灰犀牛事件这一概念越来越被人熟知。

米歇尔·渥克把“黑天鹅”比喻小概率而影响巨大的事件,而“灰犀牛”则比喻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灰犀牛生长于非洲草原,体型笨重、反应迟缓,你能看见它在远处,却毫不在意,一旦它向你狂奔而来,憨直的路线、爆发性的攻击力定会让你猝不及防,直接被扑倒在地!所以危险并不都来源于突如其来的灾难、或者太过微小的问题,更多只是因为我们长久地视而不见。

2005年美国史上破坏最大的卡特里娜飓风、2007年明尼苏达州大桥的坍塌事件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都被视为灰犀牛事件。

渥克认为从美国次贷危机到欧洲债务危机,每一次危机背后都隐藏着巨大的“灰犀牛”风险。次贷危机中,美国房地产泡沫、信贷过度膨胀等迹象早已显现;欧债危机中,欧洲多国债台高筑、财赤超标问题也远非一日之寒。在这些危机中,“灰犀牛”风险被忽视,得不到妥善应对,最终酿成危机。

第一财经:为什么说美国次贷危机是灰犀牛事件?

胡怡建:这主要是因为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前已经有明显迹象,但因为被忽视最终酿成世界性经济危机。

2000年起美国房地产市场高度繁荣,房价持续上涨,住房抵押贷款规模不断攀升,在2007年时达到总贷款的50%。2004年起美联储连续加息17次,联邦基金目标利率从1%升到5.25%,房价终于在2006年底止升回落,刺破了房市泡沫,并触发了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问题。次贷违约问题通过抵押贷款支持证券蔓延到投资银行和两房等投资商,又通过相关联的信用违约掉期等衍生品波及到保险投行等非银机构。

危机在2008年进入高潮,160年历史的雷曼兄弟破产倒闭引发恐慌,导致了商业票据市场关停和货币基金遭到挤兑赎回,风险在金融市场之间和国家之间传染。这场从2006年开始由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违约问题引发的危机,最终演变成历史上最深重的金融危机之一。

其实这场危机早期的警示信号不少。2004年,一份联邦调查局(FBI)的报告提醒人们提防抵押欺诈的大范围爆发;从2006年次贷问题开始暴露时已经是灰犀牛,而且2007年已有很多关于次贷问题的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清算银行在危机发生前,不断发出警告;2008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的风险报告指出,预期的房地产市场衰退、流动性资金紧缩和居高不下的油价都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推高了经济崩溃的风险性。但直到2008年“雷曼时刻”爆发时人们才开始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和传染性。

灰犀牛事件之所以发生,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正视它,我们不做任何进一步的追问,因为我们不愿意知道答案。因为我们害怕知道答案后,就不得不去处理各种麻烦棘手的问题,更害怕事情不能像我们期待的那样往好的方向发展。这也导致很多时候我们承认危机的存在,但却一直按兵不动,直到最后大祸临头,难以挽回。

第一财经:灰犀牛事件与黑天鹅事件有何具体区别,又有何联系?

胡怡建:简单说,“灰犀牛”主要指明显的、高概率的却又屡屡被人忽视最终有可能酿成大危机的事件。“黑天鹅”是极其罕见的、出乎人们意料的风险事件。

比如,从概率上来看,“灰犀牛”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大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大于10%,而“黑天鹅”事件一般被认为是小概率事件,发生的概率往往小于1%。

“黑天鹅”事件一般被认为事先没有显明预兆,意料之外,不可预测,“灰犀牛”事件一般事先有显明预兆,被认为可预测,但“黑天鹅”事件发生有其内在原因,发生了也是情理之中,“灰犀牛”事件一般被认为可预测,如果说“黑天鹅”是突发事件,只有在风险事件即将发生的时候做两手准备,那么“灰犀牛”则可以通过及时识别风险、采取措施来防范。

之所以说灰犀牛事件是可预测,主要是能看到风险存在而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和警惕所以发生,但最后是否最后会发生,什么时候发生,以什么方式爆发事实上也无法预测。

正因为“灰犀牛”事件可以事先预测到风险存在,因此一般被认为可事先防范控制,而“黑天鹅”事件由于不可预测,因此也就无所谓事先防范和控制,主要是事件发生后的事后及时应对。

尽管黑天鹅事件与灰犀牛事件有所区分,但两者并没有明显界限,在一定条件下又可互相转化。其共同点:都是突然发生、产生破坏性的重大风险事件,具有产生的突发性、事件的重大性和性质的破坏性三个基本特征,大都造成了重大灾难性后果。

第一财经:如何防范灰犀牛事件和黑天鹅事件?

胡怡建:“黑天鹅”和“灰犀牛”这两类事件都有可能冲击金融风险的底线。但 “黑天鹅”和“灰犀牛”是两类不同性质的事件,所以在应对和防范这两类事件的办法和思路上是有所不同的。核心是要同时防范两种不同类型风险,即显性、可预测“灰犀牛”风险,以及隐性、不可测“黑天鹅”风险。

对于“黑天鹅”事件,因为是没有预料到的突发事件,所以对这类事件主要是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敏感性,特别是在当前经济运行的基础尚不牢固的情况下,要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要加强跟踪监测分析,加强预警预测,及时发现一些经济运行中的趋势性和苗头性问题,未雨绸缪,制定好预案,防患于未然。

对于“灰犀牛”事件,因为问题已经存在了,也有征兆,所以对这类问题要增加危机意识,要坚持问题导向。对存在的“灰犀牛”风险隐患,如影子银行、房地产泡沫、国有企业高杠杆、地方债务、违法违规集资等问题,要摸清情况,区分轻重缓急和影响程度,突出重点,采取有效措施,妥善加以解决。

防范和控制风险重点去杠杆,因为这是风险的源头。同时要在坚持去杠杆前提下,把去杠杆作为一个长期过程,根据各行业、各领域杠杆率不同特点,把重点放在国有企业去杠杆。但在处置风险时也要防范由于行政化方式来处理市场化改革,从而有可能产生两种防范风险弊端:一是缓解当前风险但使长期风险加大;二是加杠杆后拆杠杆,从而加大风险。

在防范和控制“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时,也要注意两者关系,在很多情况下小概率的“黑天鹅”事件会演变成大概率的“灰犀牛”事件。

在米歇尔·渥克没有提出“灰犀牛”以前,大家把一切重大突发事件都归在不可预测的事件,而提出了“灰犀牛”以后,人们才把重大突发事件分为不可预测的“黑天鹅”事件和可预测的“灰犀牛”事件。由于黑天鹅风险难以规避,发生的概率非常低,事先也没有任何预兆,时点也不可能去预测,最典型的就是“9.11”事件。但并不是不可防范,在911事件后世界各国都加强了机场防范措施,使911之类黑天鹅事件再也没有发生过,这也说明只要吸取了黑天鹅事件教训,也可防范今后类似黑天鹅事件再次发生。

有时候“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又往往交织在一起。如美国安然事件、美国最大的房地产信贷公司的破产、贝尔斯登和法巴旗下的次贷基金破产清算、以及2008年9月雷曼公司倒闭都是意料之外的“黑天鹅”事件,但在这些众多出现的“黑天鹅”事件背后,隐含着更为重大的2008年最终由美国次货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灰犀牛”事件。

事实上这一系列“黑天鹅”事件的发生已成全球金融危机全面爆发的明显预兆,这个时候发生危机的概率已经可能大大超过10%,明显进入了灰犀牛的状态,随着雷曼的倒闭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所以我们也不能将两种事件完全割裂,要从偶然发生的小概率“黑天鹅”事件背后,发现和防范必然发生的大概率“灰犀牛”系统性风险。

灰犀牛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