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基金大佬范勇宏回归 | 人物

来源:互联网

有关基金大佬范勇宏的故事,业内人士每每谈起,总是唏嘘不已。他一手创立了中国第一大基金公司华夏基金,培养了王亚伟、江晖、孙建冬等叱咤资本市场的风云人物,但自己却拧不过强势股东及政策体制的限制,被迫抽身而去。

然而,故事的发展又有了转折。

随着基金业改革进入深水区,公募行业正上演着大佬回归的一幕。有别于当初职业经理人的身份,如今这些人摇身一变成了真正能掌控公司命运的重要股东。

范勇宏此前的暂离似乎是为了以更好的姿态回归。5年后他转一圈成了另一家基金公司的股东。与此同时,另一些基金大佬也以公司股东甚至是实际控制人的角色正在重返公募。

未来,基金行业仍旧充满令人期待的想象空间:范勇宏等公募大佬的回归,会给这个行业带来哪些变数与未知?

大佬回归

近日,证监会批复了私募博道基金转型公募的申请,这不仅意味着该公司旗下私募产品将转型为公募专户,同时也是其掌舵者、交银施罗德前总经理莫泰山以博道基金第一大股东身份回归公募之作。

在业内看来,公募大佬从离职到回归,反映了中国基金行业制度建设在进步。倘使在职期间,管理人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股权激励政策到位,他们极有可能坚守阵地,带领公司继往开来。而他们出去的这些年,这个行业的规模与制度建设正在不断推进。最终,政策又为他们打开了一扇门,使得他们得以以创业者的光环回归。

离开公募-创建私募-转型公募,相比莫泰山回归得如此顺畅,范勇宏的情况则有些复杂,他是以参股形式曲线回归。

范勇宏回归公募的平台为鹏扬基金,它与博道基金一样由私募基金转型而来,去年的6月28日获证监会批准转型为公募基金。日前鹏扬基金发布了一则转型后的股东变更公告:新增宏实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下称“宏实资本”)为本公司股东,其出资518万元,持股4.925%。宏实资本仅有两位自然人股东,其中之一便是范勇宏。作为股东方的掌权者,他拿到了鹏扬基金的一个董事席位。

范勇宏(变相)参股鹏扬基金并非偶然,他与鹏扬基金实际控制人(持股52.291%)杨爱斌渊源颇深。在范勇宏执掌华夏基金期间,杨爱斌曾在其麾下任职总经理助理、固定收益总监。鹏扬基金另一位高管、负责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李操纲同样也是范勇宏的旧部。曾在范勇宏在华夏证券任东四营业部总经理期间担任其副手并在随后加盟华夏基金任职营销总监、副总经理等重要岗位。

从2012年5月辞去华夏总经理至今,五年一轮回,范勇宏选择了曲线回归。从某种角度讲,范勇宏的出走给了他更多历练的机会,这些年他涉猎的范围涉及了整个大资产管理行业,反过来让他对基金行业未来发展的脉络认识得更为清晰。

经济学博士出身的范勇宏,1988年7月参加工作,作为华夏基金创始人,自1998年2月开始创建华夏基金并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至2012年7月。在此之前,曾任华夏证券总裁助理、华北业务总监、北京东四营业部总经理,建设银行总行干部。

离开华夏基金后,范勇宏以中国人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人寿资管”)首席执行官的身份转战保险资管,该公司当时管理资产规模近2万亿元,远远超过了华夏基金。离开人寿资管后,他又成立自己的资管公司——宏实资本。

眼下,除了担任鹏扬基金董事外,范勇宏还身兼着新华资管及长城人寿的独立董事;北京金融街投资集团、国投弘泰信托、潍坊农村商业银行、国寿财富四家公司的董事。

涉足公募

范勇宏之所以在业内有“基金教父”之称,很大程度上归因于他曾全力打造出华夏基金。但有关他的故事,似乎更应该从他在华夏证券(后被中信建投并购)东四营业部(下称“东四营业部”)的任职说起。正是东四营业部的任职经历,为他日后执掌华夏基金打下了基础。

1993年8月,范勇宏被任命为华夏证券第一家营业部北京东四营业部总经理。在此之前,该营业部非但不起眼,而且问题颇多。营业部客户仅600多名,注册资本1000万元,客户保证金就亏空500多万元。

范勇宏接手后,推出了一整套卓有成效的改革,他不仅着手梳理工作流程,对客户保证金账户严加规范,同时稳定员工队伍,积极开拓业务渠道。1993年,在A股低迷之际他狠抓法人股交易,让东四营业部开通了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STAQ)和NET系统,成为全国第一家开通四个市场交易的营业部;当年,东四营业部成为唯一的在异地开发的国债期货席位,也是第一家把现货国债作为一个部门的营业部。

不到一年时间里,东四营业部触底反弹。在1994~1995年A股市场萎靡的那两年,东四营业部的客户数量迅速增长至上万名。范勇宏在回忆当时的情况时如此表示,1995年的东四营业部是全国最大的证券营业部之一,除了传统的股票经纪业务外,还从事投行、自营、研究、期货等业务,相当于一个中等证券公司的规模。

在成功运营东四营业部的同时,范勇宏笼络了一批专业人才,这些人后来追随其至华夏基金,悉数成长为基金行业的中坚力量。其中,他与王亚伟之间“伯乐与千里马的桥段”被业内所津津乐道。

1995年10月,安徽省高考状元和清华大学毕业生王亚伟加盟东四营业部的研究部从事研究咨询工作。在范勇宏看来,王亚伟当时的工作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主要负责为客户提供一些日常的投资咨询服务,实际上就是股评,谈不上深入的基本面研究,与现在的证券研究相去甚远。

在范勇宏看来,王亚伟没有把工作停留在简单的股评上,而是从企业基本面入手发掘投资机会,为客户推荐了一些好股票。正是看准了王亚伟在选股和研究方面的能力以及踏实执着的那股子工作劲头,范勇宏决定让他来管理营业部的自营账户。一天,范勇宏对王亚伟说:“我在营业部做股票自营赚了2000多万元还没有进大账,你就接着负责这2000多万元的自营账户吧。反正是赚来的钱,尽量不亏损就行了。”

这段自营资金操作经验开启了王亚伟人生第一段真正意义上的资产管理生涯。王亚伟在2012年华夏基金离职媒体恳谈会上提到,自己是在范勇宏的引导下才进入证券市场的,范勇宏也是他在金融行业的第一位领导,整整共事了17年。

范勇宏为何从东四营业部被调去筹建华夏基金,他本人从未有过回应。但坊间对此有两个版本的解释:一是他被认为是最合适的人,他的开拓精神和业务能力被华夏证券总部所看重;二是他在东四营业部期间大刀阔斧地改革后遭遇到了排挤。

无论如何,初创华夏基金给了范勇宏更多的自由和施展个人能力的空间。1997年11月范勇宏在北京复兴路乙63号一座非常不起眼的写字楼里着手筹备成立华夏基金。或许事后,他自己都没想到就是在这里成就了中国第一大基金公司和一批中国基金业顶尖的人才。

东四营业部为范勇宏成就基金教父打下了基础,他在那里手一挥众门徒欣然跟随。华夏基金成立之初,范勇宏任总经理,金旭、李操纲任副总经理,王亚伟、江晖、滕天鸣和张后奇四人任总经理助理。除了金旭和江晖之外,其他人均出自华夏证券,其中李操纲、滕天鸣、王亚伟和张后奇均来自东四营业部。

对于王亚伟,范勇宏似乎又有着师徒般的特殊情感。范勇宏回忆道,1998年2月他正在负责组建华夏基金时,找到王亚伟,问他愿意不愿意到基金公司工作,王亚伟憨笑着说:“您觉得行,我就跟您去。”

在范勇宏看来,当时基金公司刚刚试点,将来如何还很难说;况且东四营业部作为国内最大的营业部,年利润近2亿元,被业内称为“华夏第一营业部”,工作环境及收入都很好。王亚伟放弃东四营业部稳定的工作,选择到准备试点的基金公司工作跟自己一样都需要勇气。

正是这般“识英雄重英雄”的同事情谊,范勇宏给了王亚伟足够的空间和支持,在王亚伟后来因牵涉“非公开信息交易”等事情被证监会检查时,他始终给予了其充分的信任;而王亚伟也投桃报李,始终不离不弃。最终两人携手成就了中国基金业的神话。

华夏基金是王亚伟任职的第一家公募基金,也是唯一一家公募基金,从1998年初入职起,他在这家公司和这个行业坚守了14年多。他管理的华夏大盘基金在6年半的时间里累计回报达到1046.05%,超越第二名的业绩足足一倍。王亚伟在公募行业获得了“基金一哥”的美誉,而这一荣誉至今无人能够超越。在范勇宏看来,王亚伟14年基金经理生涯中所创造的业绩,即便和华尔街传奇的基金经理彼得·林奇的业绩记录相比,也毫不逊色。

范勇宏时代的华夏基金不光有业绩,他的行业地位也无人能及。从1998年2月华夏基金创建起一直担任公司总经理至2012年7月离职。在范勇宏的带领下,华夏基金成了业内公认的基金业霸主。截至2012年底,华夏基金以2966.15亿元的资产管理规模在行业内排名第一。

无奈离职

即便做出了如此傲人的成绩,范勇宏最后还是黯然离职。

在业内看来,范勇宏当初的离职背后是管理层与股东方的一番角力,最终股东方胜出,导致范勇宏和他的部将愤然出走。

华夏基金正式成立于1998年4月9日,是国内第一批“老十家”基金公司之一,其发起股东为华夏证券、北京证券、中国科技国际信托。但随后的几年间,华夏基金股权频繁变更,历史的车轮行驶至2006年时,中信证券开始谋求华夏基金股权。

2006年7月3日,证监会正式批准中信证券收购华夏基金40.725%的股权,总价款约为3.3亿元人民币,折合每股收购价5.9元。强势股东登场后,管理层的话语权则逐渐式微。

2007年中国历史上最为浩浩荡荡的一轮牛市上演,而公募牌照的稀缺性刺激了中信证券进一步要约收购。

截至2007年末,中信证券已将华夏基金变为其全资子公司,而为符合“一参一控”的监管要求,它还推动了全资子公司中信基金与华夏基金的合并。2009年1月12日,华夏基金收编中信全部四只基金,华夏吸收合并中信基金,中信基金随即注销,这亦是公募基金历史上唯一的合并事件。

然而,中信证券对华夏基金100%控股的做法违反了“股东方控股不能超过49%”的监管规定,为此其被迫出售51%的华夏基金股权。由于超期未达标,2010年4月1日起,证监会暂停受理、审核华夏基金投资于境内的公募基金新产品的申请。而实际上,自2009年4月以来的三年时间里,华夏基金从未成功上报过产品,这使得它产品扩张的步伐减慢,并与同业之间的领先优势迅速缩小。

2009年往后的一年半时间里,中信证券着手转让华夏基金51%的股权,其间管理层对股权转让和激励的建议基本被忽视。据相关媒体报道,2010年夏,范勇宏发现大股东中信证券不容其在股权转让中发表意见,也并不支持对于管理层的股权激励,愤而赴美三月。回国后,他发出一封著名的内部邮件:“12年来我们爱华夏如家(真的是家吗?)”2011年夏,华夏基金新的股东已经基本确定,范勇宏联系的机构出局,华夏基金管理团队梦想的股权激励计划成为泡影。至此,华夏基金进入中信证券决策时代。

2012年5月10日华夏基金公告称,范勇宏辞去华夏基金总经理的职务,转任公司副董事长兼党委书记。巧合的是,5月11日,华夏基金公布新一届董事会9人名单,彻底打破了沿袭数年的“王东明(时任中信证券董事长)+范勇宏+3名独立董事”的均衡结构,而9个席位中,范勇宏没有任何旧部或者支持者。

范勇宏大势已去,华夏基金骨干人员接连流失。2012年5月4日,王亚伟辞去华夏基金副总经理兼数只基金管理人的职务,于4个月后在前海成立深圳千合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转做私募。

步入新时代

尽管范勇宏当初的离职,对其本人或者基金行业来说,都极具悲情色彩。但立足当下回过头来看,走出去对他来说未尝不是海阔天空任鸟飞,他可以在中国整个大资管世界里边施展自己的才能与抱负。

2013年6月,范勇宏辞去了华夏基金副董事长,彻底告别了华夏基金。但谁曾想到,几乎在同时,公募行业的制度和模式出现了新变化。

2013年,窦玉明离开富国基金加盟中欧基金。此后,中欧基金在业内率先实现了员工持股的股权改制,同时推行明星基金经理事业部制。2014年4月,中欧基金股权改制方案获准实施,实现核心团队持股。中欧基金成为了业内首家实现员工持股改制的基金管理公司,并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里,成长为上海大型基金公司,并与上投摩根、国泰基金等老牌公募处于同一梯队。

然而,最令范勇宏意想不到的是,华夏基金树大根深未实践的管理层持股的“遗愿”,被他的旧部郭树强在另一家体制简单的基金公司——天弘基金中践行了。华夏基金原机构部负责人、总经理助理郭树强离开华夏后掌舵天弘基金,不但实现了核心管理层持股,还引援阿里打造万亿公募体量,并于2014年超越华夏基金成为第一大基金公司。

最近一年来,最受基金行业关注的莫过于私募基金转型公募之举。如今的杨爱斌摇身一变成为了公募的掌门人,而博道基金莫泰山亦如此。追本溯源,两位大佬重回公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基金行业制度的改革与创新。

博道投资内部人士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2016年7月15日,证监会在《证券投资基金法》等法律法规框架下,调整基金公司设立审批程序,由现行的申请人先组建公司、证监会实施现场检查后再批准设立的做法,改为证监会先批准筹建、申请人组建公司并通过证监会现场检查后再开业。

此番范勇宏等人归来,也给予了基金行业更多想象的空间。如今的范勇宏卸下了基金业协会、证监会协会、中国金融学会等多个监管和自律性组织的职务,专注于资产管理的主业。在业内看来,范勇宏有限入股一家公募基金绝非是他资管生涯的终点,未来他将在泛资管行业中有更多建树。

范勇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