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EXP

YEXP

圆明园,最初的残垣

来源:互联网

8月的圆明园正在举办每年一度的荷花节。嗅到商机的小贩们在园子里各自找好位置,摆好高音喇叭,喧闹的音乐和鼓点沸腾着。唯一能提醒人们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的,可能只有东边“谐趣园”遗址里的大水法、福海周围亭台楼阁剩下的残破基座,和来往的电瓶车上单调重复的招揽生意的声音:“坐车看大水法啦!”那些“万园之园”过往的美,只剩下断壁残垣。而在圆明园以南10公里的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博物馆,“残园惊梦——奥尔末与圆明园历史影像”展上,人们却能有机会看到1860年圆明园被烧毁之后不久留下的最初的影像。

“这12张照片,是德国人恩斯特·奥尔末(Ernst Ohlmer)1873年在北京拍摄的。”此次展览的策展人、台湾收藏家秦风这样介绍道。那时距离圆明园被烧毁仅有13年,在目前已知的圆明园历史影像当中,这批照片是最早的,比后来的托马斯·查尔德(Thomas Child)的照片还要早4年。关心圆明园的人们可能对这批影像并不陌生,这些图片在很多书籍里都曾经出现过,“但是原作玻璃底片和用底片直接冲印的原件相片,在大陆还是第一次公开展出”。

137年前的玻璃板底片

大约在1867年,作为职业摄影师的恩斯特·奥尔末在厦门开设了一家照相馆。第二年,他关闭了照相馆,进入中国海关工作,在华辗转厦门、广州、北京、青岛数地,历时46年,直到1914年退休回国。1873年,恩斯特·奥尔末在北京海关任职。那时的圆明园虽然已有清兵把守,但一些角落对于外国人还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开放,常常有在京的外国人前往游览。此次展出的照片,就是在那一年拍摄的。

世界公认的摄影技术之开端,始于法国画家达盖尔1838年所发明的银版照相法。其原理是用镀有碘化银的钢板在暗箱内曝光,以水银蒸汽显影,再以食盐定影,以此得到的金属负像不但图像清晰,并且可以永久保存。奥尔末所使用的玻璃板照相法,和达盖尔的银版照相法原理差不多。

在展览上,人们可以见到奥尔末的原始玻璃底片,面积与6寸照片差不多,历经一百多年仍然十分清晰。这种玻璃底片,今天仍然可以冲印出细节纤毫毕现的超大幅照片。因此,除了12幅超大幅照片之外,用玻璃板底片冲洗出来的照片的细部,也十分引人入胜。尽管已是残园,但仍然可以欣赏到“万园之园”当年的风采。《城记》的作者王军,在这些照片前简直挪不动步子,“这些细节,好像是昨天才拍摄的一样”。

“有赖于上世纪初中国学者滕固访德时的发现,这批后来保存在德国建筑学者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手里的底片才得以和中国人第一次见面。”秦风指出,中国人第一次见到这批影像,是在1933年滕固所编辑的《圆明园欧式建筑宫殿残迹》当中。当时柏石曼从海路给滕固邮寄这批底片,拍摄大水法的那一张在路上被折断,因此印出的图片也有痕迹。底片被运回德国之后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都以为这批底片已经毁于战火,直到去年,长期和我合作的日本雄松堂书店给我发来邮件,说有下落了。查看之下,保存非常完好。”2010年5月,秦风斥巨资从海外购回了这批底片,于是才有了这次展览。

圆明园不是一天毁掉的

“1860年的那一把火,把天朝上国的自尊给烧掉了。”王军说。他心中有圆明园情结,上世纪80年代从贵州北上到北京上大学,最想去的地方就是圆明园,“第一次踏入圆明园,我和同行的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句话也说不出来。”那时的圆明园并没有人管理,“直到1990年左右才成立了管理处”。王军看到的,是一个远非“满目疮痍”所能形容的荒废凋敝之地。

“我去罗马的时候,想起‘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这句话,我觉得还缺下半句:‘罗马也不是一天被毁掉的’。”王军说,罗马的诸多历史遗迹在罗马帝国灭亡之后成为了人们的养殖场、采石场。圆明园也经历了相同的命运。火烧圆明园、劫掠圆明园的是英法联军,但后来很长时间当中,国人也没有停止过对圆明园的破坏。“以前,很多人对圆明园的感情应该是比较矛盾的。”王军总结道。

从奥尔末的照片里可以看出,被烧毁13年之后的圆明园,许多建筑还算完整,园内的假山园林与珍贵花木仍然存在,精美的大理石雕塑也比现在要多得多。但后来,圆明园遗迹又多次经历浩劫——1900年,随着八国联军再次占领圆明园,不法之徒入园乱砍滥伐,将残存遗迹哄抢一空;辛亥革命后,圆明园又成为军阀与官僚免费盗取的建筑材料场,在十多年里,每天都有装满圆明园残料的车辆频繁出入。

“北京大学、达园宾馆……好多地方都有从圆明园搬过去的文物,谁需要什么了,就到圆明园找找。”王军说,“一直到民国时期,当时的北平市长袁良的财政报告里,圆明园的采石收入才跟颐和园的收入一起计入。”

说起这些往事,王军脸上露出无奈的笑容。“解放以后,周恩来总理下令保护圆明园,但是大跃进、‘文革’时期对圆明园的破坏仍然非常巨大,直到成立圆明园管理处之前,仍然有很多破坏。”在大跃进时期,圆明园里建了养鸡场和养鸭场;“文革”时期,圆明园多处山形水系被挖掘填平,一座建于乾隆年间的“正觉寺”逃过数次劫掠,却没逃过“文革”年代。

那座梦幻般的园林,如今已经成为历史云烟。但是从奥尔末所拍摄的最初的残垣间,我们还是能对着昔日的华美,缅怀一番。

圆明园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