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没有包赚不赔的买卖,如果将金融投资比作一场游戏,游戏的参数就像上帝设置好一样,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整体的趋势是这样的,风险的高低与收益的高低成正比,高风险就意味着高收益,没风险就意味着没收益。这个实际上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无奈人性是贪婪的,总是希望将这种规则打破,不承担风险就能得到高收益。如果硬要将上帝设置的这个默认参数打破,变成为没风险高收益,那么你就一定会在其他方面付出相应的代价。换言之,其他层面的代价实际上也是一种风险,只不过是以不同的形式进行呈现的结果罢了。
最为常见的使用就是期权,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间点可以行使某项权力,当然也可以不行使。如果想要购买这样的特权,就需要付出相应代价,这个代价实际上就是你所承担的风险。但很多人就是将这种思路一分为二的看,先拥有权力再说,而却没有思考前期的投入。表面上看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实际上却是吃了暗亏,依旧无法改变上帝所设定的高风险就有高收益这个参数。金融投资的风险就像河水一样,这个支流被堵住后,水还是会从其他支流涌现出来。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一定会给你开一扇窗。不要试图用小聪明改变这个游戏参数,最终吃亏的还是我们自己。
举个例子,很多人衡量金融投资风险基本上都会用机会成本来进行衡量,如果已经投入的实际上就是沉没成本,说到底风险就是做这件事有可能承担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很多人基本上都会用钱来衡量风险。价格其实背后隐含的信息特别多,价格只是如实地反应交易品稀缺的信息。先有市场这些信息的综合,后有简单的价格来阐释这些信息。在金融投资中,人们很容易忘记价格背后真正的驱动力,很容易认为价格只是一个摆设,可以随意操控。价格对自己有利,就大力支持市场这只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如果价格对自己的经营有害,那就希望借助舆论或者***的力量来管一管价格。
其实价格只是一个温度计,即便把温度计摔碎了,市场的供求关系依旧存在,价格依旧会以其他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在北京,优质资源极其稀缺,现在房子在限购,车牌得摇号,虽然这些稀缺资源没有拍卖,但人们有办法,通过假结婚、壳公司、打官司等方式绕开监管,实现自己的目标。你看,供需关系的存在,即便没有价格的存在,也丝毫不会改变人们实现自己的目标。控制价格这个温度计,是调节不了温度的。你看,如果你只将目光定在价格上,实际上成本会从其他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些方式实际上就是你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比如你在一家大型企业里面上班,这家企业实际上就是你所依靠的母体,因为企业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给员工发工资,来让员工的基本生计得到保障。同时企业依靠在行业这个母体上,行业依靠在经济的母体上,经济依靠在国家的母体上。很多时候,人们出于自己的私利,就开始诋毁母体的不好,还能多人说公司不行,还有人说行业不行,经济不景气,将这些自己的无能完全归罪于母体上,把自己弄得十分完美,错都是别人的,对都是自己的。
口碑是传出来的,如果你说自己的母体不好,你还依靠母体获得生计,这就像你说你妈不好一样,不是白眼狼是什么?说到这里,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恍然大悟,无论你现在从事什么行业,在哪家公司任职,只要我们上一天班赚一天钱,能给我们开钱的就是母体,你们之间是唇亡齿寒,唇齿相依的关系,即便中间存在龃龉或矛盾,也不能一味地抱怨这不好那不好。虽然我们每个人的出生环境并不是自己能决定的,但“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的道理大家都理解,但在类比后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说到底,忘乎所以的还是人性的贪婪在作祟。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关系是一种最得不偿失的表现。
金融投资的跨界风险本身就很大,因为我们目前是分业监管框架,它对跨界是很难统一管理的,这就是为什么存在监管真空,而一行三会合并的原因就是为了解决金融内部跨界问题。众所周知,互联网金融和金融科技涉及到区块链金融,这将是更复杂的跨界,这个跨界肯定与当前的金融或者是金融监管存在很多不匹配。但我们的金融监管部门还是以简单的机构、技术手段来进行监管。而监管机构也未能彻底明晰区块链在金融领域的应用,监管手段贫乏、监管技术落后,所以很容易出现定义模糊和监管真空这种问题,因此跨界对监管部门的挑战是巨大的。
任何企图打破规则上帝默认规则的金融投资行为,都是得不偿失的体现。就像风险和收益的关系一样,即便通过小聪明将风险控制到一定范围,风险还会以其他形式体现出来,甚至给你制造的麻烦还会越多。母体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既然选择依靠,那就荣辱与共共同走下去。
金融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