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余价值是什么意思
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剩余劳动所创造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剩余价值,这个看似简单的词语,却蕴含着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根本机制,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概念之一。它揭示了资本家如何通过剥削雇佣工人的劳动,获取不劳而获的财富。
一、剩余价值的起源:劳动力的二重性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雇佣工人的劳动具有二重性:
具体劳动:工人通过具体劳动,将生产资料转化为具有使用价值的商品。例如,木匠通过具体劳动将木材转化为桌子。
抽象劳动:工人通过抽象劳动,创造出新的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抽象劳动正是衡量劳动时间和创造价值的尺度。
二、剩余价值的产生: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工人的总劳动时间可以分为两部分:
必要劳动时间:用于再生产工人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所代表的价值。例如,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其中4小时用于生产能够维持其自身生存和劳动的必需品,这4小时就是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用于创造超出劳动力价值的新价值,这部分新价值就是剩余价值。在上述例子中,工人剩余的4小时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就属于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
三、剩余价值的计算:价值与剩余价值率
从价值角度来看,剩余价值可以用以下公式计算:
剩余价值=商品售价-成本-工人工资
其中,成本包括生产资料成本和工人工资。
为了更直观地衡量剥削程度,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率的概念:
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
可变资本是指用于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即工人工资。剩余价值率越高,说明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程度越严重。
四、剩余价值的生产方式: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剩余价值,主要采取两种方式: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使剩余劳动时间绝对增加,从而生产出更多的剩余价值。例如,将工人每天工作时间从8小时延长到10小时,剩余劳动时间就增加了2小时,剩余价值也随之增加。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技术进步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生产剩余价值。例如,通过引进新技术,工人生产相同数量的产品所需时间减少,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价值也随之增加。
五、剩余价值的意义: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根源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以及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利益的根本对立。
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剩余价值的产生,意味着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阶级矛盾和利益冲突。
社会主义社会意义:在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国家促进剩余价值的增长,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满足人民需要。
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核心秘密,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剥削的本质。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有助于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社会运行的机制,并为构建更加公平、公正的社会制度提供理论依据。